他们没有演艺明星那般耀眼,也没有声光影电那样炫目,他们被淹没在群体表演的人海中,微小,但不可缺少。他们身份不同,年龄各异,但在他们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正是有了他们对全运会所倾注的热情和奉献,十一运会开幕式才如此精彩。
“看孙子重要,参与开幕式更重要”
参加全运会开幕式的济南表演队由276位老人和28名小孩组成。开幕式上,这支“老少配”的队伍精湛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这支队伍感人的事迹太多了,说都说不完,”领队朱虹说。
56岁的何书荣是一名替补队员,8月28日,儿媳妇给她生了个孙子。在随后儿媳妇坐月子期间,由于紧张的训练,何书荣一直没法回家照顾儿媳妇。“儿子儿媳跟我不住在一起。这些日子,我没时间去看他们,儿子就每天把孙子的照片拿给我看,看得我直掉眼泪,”何书荣说。“觉得挺亏欠孙子、儿媳妇的。”
不久前,50岁的队员刘月华的老父亲摔断了腿,住进了医院,但她不能前去照料。即使抽空去看一次,最多也就呆个半小时。“有一次,呆了十几分钟我要回去训练,老爹嘴里说很支持我,这样我的心里更难受,”说到这里,刘月华的眼睛湿润了。
“如果不坚持,就要当替补了”
朗读《论语》是开幕式上表现山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章节,由500名小学生完成。对于这些小演员来说,连续几个月的排练,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有段时间,正值济南夏季最热的时候,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孩子们在室外训练,每天都有晕倒的孩子,受伤、生病成了许多孩子绕不过去的坎儿。
济南市十一路小学4年级学生江田雨感冒了,扁桃体发炎,在医院里打了3天针。回家休养期间,集训通知下来了,爸爸妈妈想让他多休息几天。小家伙就跟爸爸妈妈撒谎说:“如果不去,就会成为替补,也就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了。”尽管身体不适,只有9岁的江田雨却不以为苦,他对记者说:“能代表济南市的小朋友为全运会争光,我感到很光荣。”
济南市历下区实验小学5年级的李朝阳在训练时腿磕破了,血浸透了裤子,医生要求要打吊针消炎。可为了训练,李朝阳也向妈妈撒了个善意的谎:“要是不去,就成替补了。”
儿童方队的领队老师吕梦对记者说,孩子们的热情让我感动,除了发烧实在不能来的,其他的孩子都在咬牙坚持,他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而许多家长每天起早摸黑,辛苦接送孩子,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同样是在为开幕式作贡献。
“表演成功,是对老爸最好的告慰!”
为了这次演出的成功,除了忍受苦累和伤痛,有的群众演员还要承受失去亲人却不能回家的锥心之痛。
汪贤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1939部队的一名战士,他与战友参与了开幕式演出。10月11日,汪贤波的父亲在福建老家因工伤突然去世。但作为集训方队中的基准兵,汪贤波的位置无人替代。为了大局,汪贤波抱腿哭了一上午后,继续忍痛投入到训练中去。
“原来老爸说好要在电视上看我表演的,但是……”汪贤波说,“现在我想通了,开幕式圆满成功,是我对老爸最好的告慰!”
张成宇是一名参与表演的连队指导员,在排练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8月份,济南酷热,恰好这时,根据演出需要,部分训练动作改了。许多战士由于缺乏舞蹈基础,接受新动作比较慢,张成宇就带领大伙每天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天训练10多个小时。
由于超负荷训练,有一天张成宇两眼一黑晕倒在地。但清醒过来后,张成宇并没有离开排练场,而是稍微休息之后继续参与到排练队伍中。
对这种“玩命训练”,张成宇说,参加全运会开幕式就像参加一场战斗,我们绝不能缺阵,不能退缩。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展示人民解放军的不怕苦累的形象,也算是为新中国60周年献一份绵薄之力。(新华社记者 叶健 赵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