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开国大典红一师将豪迈亮相开幕式
文章来源:十一运会官方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10-15

  

   (本稿图片由部队提供)

  十一运官网讯 (记者 卞文超)星光汇聚银河,巨绸舞动黄河。全运会开幕式演出进行彩排,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背后,执行任务的有一支英雄之师。他们是来自济南军区“开国大典红一师”的近2000名官兵,组成了开幕式演出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也是气势最为磅礴的队伍。

  

  60年前走过天安门的第一方队

  

  “开国大典红一师”,这个称号对济南军区某摩步旅而言,是铭记于心的荣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支部队官兵代表全体陆军,作为第一方队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参加了百色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山对越防御战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数百次战役、战斗,涌现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曹坝岗五勇士”、黄继光式的英雄李家发、王成式的英雄韦昌进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60年后的今天,身处和平年代,全运会开幕式为展示部队风采提供了一方别样的舞台。

  

  千人星光 汇聚银河

  

  开幕式表演拉开序幕,黑暗中,观众的视线里闪现星星点点,有节奏地忽明忽暗。星光由少到多,最终汇成一个漩涡,如同璀璨星河。

  

  在全运会开幕式表演上,首个节目就由红一师承担主要表演任务。身着白衣的战士们,手持道具,分四个方队同时涌入场内。在一致的步调下,配合音乐节奏,一边进场一边形成螺旋队形。20秒内,在基本无光的情况下,所有人员准确到位。

  

  “在黑暗的情况下,看不清地面标志,找点很困难。战士们经过无数次的演练,牢记位置,每个人向哪个方向跑几步,做到心中有数。”旅长张泉说。在微弱的光线中,手电筒星光伴随音乐节奏变幻队形,在高空中俯瞰,美轮美奂。

  

  托举黄河 奔腾入海

  

  黄河入海场景如何在表演中体现,是一大悬念。在彩排现场,观众看到 84块巨幅绸布起伏,表现出黄河水奔流翻滚的样子。

  

  这些绸布大小不一,最大的长 23米,宽10米,由18位战士共同托举。奔跑过程中,战士们上下举动绸布,在风的阻力下,20 多公斤重的大绸布舞动起来十分耗费体力。找到点位后,战士们需要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高举绸布,蹲下站起四五十次。

  

  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何把 84块绸布拼成一个整体,是一个难题。 为此,战士们积极提出自己摸索出的小窍门、小建议,为呈现最好的效果献计献策。表演现场,黄色和红色灯光特效的映衬下,战士们托举起的黄河如同映着旭日,奔腾入海,衔接起随后海上扬帆的表演。

  

  红色胸标背后

  

  在开幕式上,“开国大典红一师”的官兵还将参与其他演出节目,同时承担部分安保工作。自 8月6日进场排练,到全运会开幕式正式举行,在这支队伍里,有62人推迟了婚期,11人家庭发生变故,7人妻子生产。他们当中没有一人离开排练场。

  

  敢打必胜连班长郇志丹是入伍八年的老兵,这次全运会排练任务将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8月21日,他的妻子生下一名女婴,郇志丹没有提任何要求。“红一师的兵只有往前冲的,没有往后缩的。作为一名普通战士,这次全运会是我的最后一次任务,也是光荣的任务,我选择留下来,不要留下任何遗憾。”郇志丹说。

  

  这样的故事在整个全运会排练团队中,还有很多。9月1日,部队为红一师官兵统一发放了“开国大典红一师”胸标。胸标发放仪式上,荣誉感激励着每一个人,战士们在排练场上留下铮铮誓言:“让我们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以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顽强的作风、过硬的本领,为全运会成功举办做出我们的贡献,为伟大的人民军队增添新的光彩。”

编辑:胡顺伟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