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文化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同时,他还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和谐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是推动和谐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 曲阜孔庙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构建和谐山东,一项重要任务就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各项建设事业,为和谐山东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 山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着重抓了四个方面: 紧紧围绕中央和山东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坚持经常性教育与主题性教育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党的十七大召开、香港回归10周年、建军80周年、迎接北京奥运会等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编辑:胡顺伟 |
![]() |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