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人文精神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山东是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所在地,众多的文化名人及其光辉业绩昭示出齐鲁大地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上的核心地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触动了传统儒学的根深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文精神有了崭新的重塑。 (一)儒学精神 儒学是由孔子开创的一个思潮,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体系,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学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在儒家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形态。这些精神可以概括为: 1.忧患精神 2.和合精神 3.人本精神 4.刚健精神 儒家人生哲学求进取、讲现实的特点体现为儒家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理想的人格应该像天一样运行强健、自强不息,像大地一样以深厚的德泽化育万物。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儒家所追求的这种人格,几千年来始终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并经过历代先贤的发扬光大,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石。它凸显儒学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是儒学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崇尚气节、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
编辑:胡顺伟 |
![]() |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