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前山东文化
文章来源:十一运官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6-20
东临大海,地处北温带,为黄河入海口的古代山东,雨量充足、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高林密,为人类提供了巢居穴处的便利和采集捕猎不尽的资源,提供了舟楫渔盐等人类必不可缺的生存条件和极大的交通便利,提供了开发农牧业、保障人类生命延续和安宁生活的生态环境,成为是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远古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早在漫长的山东史前文化时期(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之前,即公元前21世纪之前的文化),在山东这片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广袤土地上,山东境内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劳动。由于地处东方,相对远离于地处中原的统治中心,后人就把中原以东的众多部落称为“东夷”。所谓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居民对以海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礼记·王制》就有“东方曰夷”的称谓,夏称之为“九夷”,商称之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后开始称为“东夷”,这里的民族被称为东夷族,所创造的史前山东文化也称为东夷文化。 此后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山东地区古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殖,逐渐由地势较高的山岭地带移民至浅山、丘陵、谷地与沿河平原。已出土的细石器遗址成群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平原和低山丘陵谷地上,一直延伸至江苏北部。 旧石器时代晚期,粗大的打制石器日趋小型化,类型特征日见鲜明,制作和修理技术也趋向成熟,这些都显示出旧石器文化的进步。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以后,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山东大地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新阶段。 20世纪20年代末被发现,30年代初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队开始挖掘的现今山东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是由中国考古学家自己发现、独立发掘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大量造型优美的黑陶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之誉的蛋壳黑陶和发达的轮制陶艺技术,说明龙山文化时代山东先民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表明了山东地区(海岱考古文化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沿着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7500年)——北辛文化(约距今7500—6200年)——大汶口文化(约距今6200—4600年)——龙山文化(约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约距今4000—3500年)的序列自成系统发展的,其中尤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1.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山东大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遗址而得名。从发现的大量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宽大住址和集中墓地看,后李文化已进入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时代,系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时期。 2.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生成于地处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古滕州。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北辛文化三足釜所在山东滕县(今滕州)官桥镇薛河故道北辛村,发现了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遗址。这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大型镂孔灰陶器座 大部分地区。考古表明,北辛文化由于农耕生活的发展,男子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社会形态处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3.大汶口文化
编辑:胡顺伟 |
![]() |
设为首页 | 联系方式 | 版权所有:第11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网站技术维护: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